▲家醫科醫師陳欣湄。(圖/翻攝陳欣湄。家醫科女醫師日常)
記者鄒鎮宇/綜合報導
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於5月15日在個人臉書粉專發文,分享她在一場演講中探討慢性發炎的相關議題。她指出,若出現「1疾病+3症狀」的情況,可能身體正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,並提醒民眾注意慢性發炎對身體健康的潛在影響。
自我檢查:
一、症狀:
。腸道:腹脹、消化不良、腹瀉。
。關節:腰痠背痛、受傷關節不容易好、關節發炎。
。易感冒:感覺比以前更容易生病,而且恢復時間也變長。
。容易發胖:傳說中的吸空氣也會肥。
。腦霧:記憶力變差、思考速度變慢、慢性疲勞。
二、疾病:
。代謝相關:肥胖症,糖尿病。
。過敏:過敏性鼻炎,異位性皮膚炎,氣喘。
。自體免疫疾病:類風溼性關節炎,紅斑性狼瘡,乾癬。
。神經性疾病:阿茲海默症,腦中風。
。癌症。
對於慢性發炎的成因,陳欣湄醫師表示,加工食品與精緻糖是主要元兇。她以自己小孩的例子說明,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因攝取冰淇淋、蛋糕等加工食品而加劇,「弟弟只要貪吃,多偷吃一口冰淇淋、一塊蛋糕、一片餅乾,晚上抓癢的狀況就會變得特別嚴重」。
她認為,油炸(有讓身體發炎的Omega 6)、精緻糖、加工類食物
都會讓身體時刻產生無名的小火。此外,她也提醒塑料袋與紙袋防油層內的全氟化合物等,使用後可能帶來塑化劑與環境荷爾蒙的威脅,進一步加重慢性發炎。
為了改善慢性發炎,陳欣湄醫師提出名為「生活處方」的改變方式。建議民眾減少食用油炸、精緻糖、加工類食物,每周不超過3次,並盡量使用自備容器以避免一次性包裝產品。
陳欣湄醫師強調,若慢性發炎已引起疾病,執行生活處方需更加嚴謹,並給予1至2個月的觀察時間,有助逐步減少身體內潛在的發炎情況。她呼籲民眾透過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,降低慢性發炎對健康的威脅。
#慢性發炎的處理法則 #生活改變...
由陳欣湄。家醫科女醫師日常發佈於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
讀者迴響